的建筑,那是经过千年风风雨雨灵魂的洗礼后的结晶,因而,也是千年修成正果,得道后的建筑学。
然而,时代在发展,对建筑学的道行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栖身安息之所,更要考虑构建和谐自然的人类社会并与之相适应。
对此,全书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与积极的思考与探索。
对于建筑空间,如何进行充分的考虑,以利于让人类更加舒适的在这个环境中愉快的生活。
人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空间之中的。离开了合适的空间,人类将会怎样?我们无法想象。怎样的空间结构,才能满足当代人的理想需求,这便是富有才华的建筑师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。建筑的空间广而泛,如何抓住重点,关键在于以人为本。一切以人为本,空间的设计自然会体现出高度的人本思想来,空间便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力来,否则,空间便会变得死气沉沉,让人窒息!这样的空间在人类社会越少越好!
建筑的场所也是一个非常广大的概念。但如果与空间结合起来,就会使我们对场所加深理解。场所与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。
空间与场所是密不可分的。但又有很大其别。其区别主要表现在:空间是可见的、可以触摸得到的物的形态,而场所不仅包括了空间的一切,还包括了其他的内容;空间一旦形成,便是静态的,固定的,而场所却是动态的、不固定的;比如会场,作为会场的空间是固定的,但作为开会的场所却是动态的。因为这个会场不仅仅用来开会,还可用来做其他的用途。人们通常看到的空间是空的,不是空的那就不是空间了。而场所确是充盈的。空间是相当于电脑中的硬件,而场所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的内容。空间只是场所的一种,而场所却是全部——我们感知感觉的全部。空间的功能是有规定的,而场所的功能确实没有规定的,具有很大的随意性。空间是三维的,而场所是多维的。空间是有边际的,而场所的边际要依场况而定。
通过比较,我们会明白空间与场所对于建筑的重要性。也是设计者们积极探索的值得创新的地方。
关于城市的建筑,没有建筑就没有城市,但有建筑不一定就会有城市。那么,城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城市的建筑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自己的特色的呢?书中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,但作了积极的探讨。城市形成的物资基础是有丰富的物产,其政治基础就是稳定的国家状态。一个不稳定的国家,即使非常漂亮的城市也会毁于人类自己的手,现在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悲剧!城市形成市形成的直接动因就是人们的集中交流、交易、居住、生活。
对城市的形成只作了简单的的描叙。同时对城市的一些特质也进行了理性的分析。如城市的地理特质、城市的文明特质等等。对城市的11大系统和对城市的管理也提出了详细的阐述。同时对城市的财富效应和对现代城的批判。对现代城市的许多病垢进行了大胆的批判。建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,风土人情的破坏越来越厉害,城市垃圾不良的建筑越来越多。
关于建筑与哲学的关系的思考。无论如何,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。没有一样做到文、理、义三者并重。还引用了唐?李翱“故文虽深,理虽当,词不公者不成文,亦不能传也。文、理、义三者兼并,乃能独立于一时,而不泯灭于后代,能必传也”建筑也是这样的。建筑也要用好的形式表现出来,这样才能将美好的建筑传诸于后世。
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一章中,简单介绍了维多利亚女王,以及在她那个时代,英国的强大,日不落时代,给英国的殖民建筑也打上了标记。繁荣昌盛的科学,艺术和哲学的创作,使得那个时代的建筑大放光彩,特有的风格体现在乡村别墅的烟囱和室内的壁炉上。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梦想嘉园。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。尤其是烟囱的创造,更显得建筑的诗意盎然。而中国同时代的建筑,基本上不关注烟囱的构造与创作。到目前也没有人去研究建筑中烟囱的美学功能。关于壁炉,更是一种诗意般的享受,在壁炉前静静地思考,安逸的看看书,和友人聊聊天。而中国人却有着不同的方式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也是一种发泄,但没有了享受建筑的美感,只是一种原始的野趣与孤独的悲伤。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没有具体的对白,也没有那种在建筑之中的宁静与和谐,只是抽象的素描。
对建筑的装潢,作者提出了建筑的第二次创造的概念。装潢的过程:从设计图纸开始,准备各种建筑材料即其到位,然后组织好能工巧匠把各种建筑材料有序地组合或装配起来,最后就是售后服务。在这里,将装潢的售后服务也提到了重要的过程之中。装潢的图纸要与现场结合起来。同时谈到了作装饰要与各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,包括石材厂、门窗厂、洁具厂、五金厂、家具厂等等。同时强调要有懂行的人来与之联系。在能工巧匠的组织上,必须是专业性的人员,像机电工、木工、大理石工和油漆工等等,都要具有专业能力,不能像以前城市装潢游击队的做法,随便拉几个人便是一支装潢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