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0节(1 / 2)

泗沘城危。

义慈王慌忙自行出逃,一时不知所踪,只留下其子其孙留守城池。

被留下来的子孙:……

其孙文思索性主动开城投降。

都城既破,君王不知所踪,百济各城纷纷望风而降。

至此,百济国灭——

距离苏定方率军登熊津江口,恰不足二十日。

在长安城得到捷报前,身处高句丽的李勣大将军先得到了此信。

特意叫了副将孙仁师过来:“我说的如何?”

孙仁师拜服。

但同时又有点摸不着头脑:按理说没赶上灭百济国战,少一份战功,李大将军不应该有些遗憾吗?怎么看着心情这么好?

李勣心情着实不错——这次苏定方也把人弄丢啦!

据说百济义慈王,就在苏定方眼皮底下从城中易容跑路,不知所踪。

之前苏定方灭西突厥也好,去平叛三国也好,均把贼首抓回了长安进行了光荣的献俘仪式。

以至于李勣大将军这两年屡屡被刺激到,午夜梦回也常想起当年自己未抓住夷男的旧事。

而这次,苏定方也让人溜走了!

李勣大将军的心情,很不厚道地飞扬起来。

然而,李勣大将军的好心情还没维持几天,就再次接到百济传来的捷报:义慈王听闻其孙开都城投降大唐,又见举国各城皆降,无处可去便绝望而回。

自行来到泗沘城下主动投降,已然被苏定方关押了起来,准备带回京城献给陛下。

李勣大将军:……

显庆五年六月。

捷报传回长安:大军已灭百济,正在进行战后的盘查城池、清点户籍的后续事。

帝诏,于百济置熊津、东明等五处都督府,数个羁縻州。

再诏以刘仁轨为熊津都督,驻于百济继续行‘抚民’事。

其余四都督府,则皆以当地百济人为都督、刺史。

至此,不再有百济国,只有大唐的五都督府。

史载:苏定方前后灭三国,皆生擒其主。[1]

流放咸海放马

显庆五年,六月。

夏日酷暑。

哪怕从吏部侍郎院至尚书院,只走了短短一段路,姜沃都觉得热气蒸人。

直到踏进王神玉的院中时,方觉一片清凉。

王神玉见她又拎了大大一箱公文过来,不由头疼问道:“小裴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啊?”

百济国既灭,十数万大军即将班师。

用户部辛尚书的话说,十来万军伍在外征战,每一天都是实实在在的烧钱啊。

故而百济只留下苏定方大将军和万余精兵,继续完成划定新羁縻州区域、重新安置百济百姓等收尾工作。

水路的战船,则是留了三百艘给新任的熊津都督刘仁轨,其余亦悉数班师回到登州港口。

听王神玉问起裴行俭,姜沃就笑眯眯道:“守约如今还随苏大将军继续厘清百济各城户籍与当地官吏。估计得年底才能回来吧。”

王神玉郁闷。

随着百济的捷报传回长安的,还有裴行俭的信。

正所谓能者多劳,作为吏部侍郎,这一回随征百济,裴行俭不但干了武将的活,还依旧兼着干文臣的活。

除了跟着推城池战线,还因专业对口,管着重整百济国官吏名录事。

苏定方大将军用自家徒弟,自然更觉得顺手,特意写了奏疏回来,请圣意,不令裴行俭随大军班师。

姜沃把一大摞新的‘授勋文书’拿出来,请王尚书押字。

王神玉揉了揉手腕:要命了。

自捷报传回京城,吏部就进入了忙碌期——大战过后,必有授勋。

偏生裴行俭这个‘司勋属’的侍郎不在,公务不免分摊到王神玉和姜沃身上。

虽说勋爵常放在一起说,但‘勋’‘爵’其实是两回事。

‘爵’得是大功者所得,得爵的同时,还能得到国家分给的食邑,且爵位可传承于子孙。

‘勋’则是一种官位,也是绝大部分将士奋勇杀敌,所追求的目标——有军功之人合授勋官。

大唐的勋官跟朝堂上的官职一样,也有等级之分,共有十二转,从最高级的十二转‘上柱国’(比正二品)到一转武骑尉,比从七品。

各级别勋官皆有俸禄和赏赐。

如《木兰辞》里所记,‘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’。

正因勋级多且待遇优厚,军士们才会奋勇杀敌。

对面站着的是敌人吗?不,是明晃晃的军功和赏赐啊!

而且此时大唐的军功制,还十分讲究公正,为防止冒功与上峰将领随意增减麾下士兵功劳的情形发生,军中有制:每战胜后,大军未散之时,就即刻召集参与战斗的全军上下‘会众而书劳’——

即每次胜仗后,当场统计此次作战的伤亡数、兵器折损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