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好版主>高辣小说>七月雪.卷一 问鼎紫禁> 七月雪.卷一 问鼎紫 章五 入关前夕(上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七月雪.卷一 问鼎紫 章五 入关前夕(上)(1 / 4)

顺治元年甲申,夏四月……乙丑,上御笃恭殿,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大将军敕印……王受印敕,三跪九叩头礼,赐王h伞一、纛二、黑狐帽、貂袍貂褂、貂坐褥、凉帽、蟒袍、蟒褂、蟒坐褥……

庚午,摄政和硕睿亲王师次辽河地方,以军事咨洪承畴……

壬申,摄政和硕睿亲王师次翁後。明平西伯吴三桂遣副将杨珅、游击郭云龙,自山海关来致书……王得书,即遣学士詹霸、来衮往锦州,谕汉军红衣pa0向山海关进发。

癸酉,摄政和硕睿亲王师次西拉塔拉,报吴三桂书……

丁丑,摄政和硕睿亲王军次连山,吴三桂复遣郭云龙、孙文焕来致书……王得书,即星夜进发,踰宁远,次於沙河地方。

戊寅,师距山海关十里外,吴三桂哨骑来报,贼已出边立营。摄政和硕睿亲王随命诸王等各率jg兵逆击,遇贼唐通马兵数百人,我前锋兵击败之,生擒二人还。

己卯,师至山海关,吴三桂率众出迎。王大喜,设仪仗,吹螺,同三桂向天行礼,毕,三桂率所属各官谒王,王谓三桂曰:「尔回可令尔兵各以白布系肩为号,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?恐致误杀。」语毕,令之先行,遂入关……

──《清实录˙顺治朝实录˙卷三》

顺治元年夏四月……辛酉,大学士范文程启睿亲王入定中原。甲子,以大军南伐祭告太祖、太宗。乙丑,上御笃恭殿,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,赐敕印便宜行事,并赐王及从征诸王、贝勒、贝子等服物有差。丙寅,师行。壬申,睿亲王多尔衮师次翁後,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遣使致书,乞师讨贼。丁丑,师次连山,三桂复致书告急,大军疾驰赴之。戊寅,李自成率众围山海关,我军逆击之,败贼将唐通於一片石。己卯,师至山海关,三桂开关出迎,大军入关。

──《清史稿˙本纪四˙世祖本纪一》

西元十七世纪,这个看似很普通的时间段,对於位在乌拉山两侧的欧亚地区而言,却是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;就欧洲方面而言,十七世纪是一个君权、航海国家之势力达到极致的时代,同时也是个科技开始全面发展起来的时代,现代人常听到的gu票交易,亦是於此时开始发展。

相较於欧洲,位在远东的中国社会,在此世纪也经历了几场不小的动乱。动乱的开端,正是如前面所言的,以李自成为首的流寇谋叛或者说是农民兵起义,而动乱的终结,则是以两件事作为代表--一为三藩之乱被平定;一为施琅攻台,郑克塽投降,台湾归入中国版图。

这些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什麽太大的关联,实际上却环环相扣,此话从何解起?一个朝代的兴亡,代表了另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,而朝代的交替,与人的思想和行为脱离不了关系,这点可从西周灭亡、秦汉交替、隋唐交替、元明交替的历史中看出。明清两朝之间的兴亡,固然与大自然的变动有所牵连,但更重要的,是人们在这一场变动中的反应与举动--起义谋叛固然是为了生存,可又有谁知道这当中是否存有私心?同时,清兵入关以逐流寇,诚然有吴三桂求助的因素在,不过又有谁能说,这当中就没有其他的因素存在呢?

话说回来,到底吴三桂是派人送了封什麽内容的信去给多尔衮呢?按《清实录˙顺治朝实录》的记载,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的书信往来,共有三封,其中二封为吴三桂所发,一封乃为多尔衮所回;若依照首封吴三桂派人送予多尔衮的信件内容来看,原本其是打算引清兵入关,借清兵之力消灭流寇後,裂地以酬,但是,多尔衮会答应这种不敷成本的生意吗?想也知道不可能,既然不可能,那麽讨价还价、再三推辞的心理战术与胁迫战术,自然也就出笼了。

多尔衮在接到吴三桂的来信後,便立即派人前往盖州,寻人正在盖州温泉疗养的范文程去了,除为商讨大计之外,更重要的原因在於,他在看完书信的内容之後,原本就对进攻大明一事感到有些不确定的心,变得更加犹疑不决起来,毕竟,他们原先的目的,本就是攻下大明,夺北京,入主中原,如今北京已被流寇所夺,大明政权实已灭亡,那他们还有继续攻打的必要吗?且明都过去他们率兵直b三回,次次都无法将之攻陷,现在却被这些由乌合之众所组成的流寇破城而入,由此可见这些流寇农兵的攻击力不同一般,如果与其交战,怕是己方可能会因此损失惨重。

轻皱眉头,那双含有着一丝锐利的眼里,瞬间闪过了算计与谋略之光芒,不知怎的,他突然想起前段日子范文程和洪承畴所说的话,那话里话外,皆有流寇易灭,但百姓难以降服的意思存在,而对大明百姓来说,扫除流寇,恢复平静的生活是他们心中所愿,因此,顺应民心,不屠人民、不焚庐舍、不掠财物等作为,对招降大明百姓是有利的,可这些用於对付那心中存有抵抗不服之意者,却……

「该si!」

怎麽偏偏又在这时候犯病!就在多尔衮暗算着该如何行事的同时,一阵严重的眩晕感向其席卷而来,只见他赶忙稳住身子,忍着头晕目眩,对服侍在侧的内侍及官兵下了扎营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